什麼是心理治療? 維基百科有著如下的描述:「心理專業人員與您建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當事人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商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
上述的每個字我都看得懂,可是湊在一起我的腦袋就變漿糊了...所以,請容許林醫師我用比較白話一點的方式,跟大家分享我個人對心理治療的感受: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著非常、非常多的體驗,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斷的累積。這些經驗或許被濃縮簡化 (如: 看到狗嚇得快跑),或許被遺忘 (如: 有過不愉快,但是已經想不起來細節了),或許被壓縮變形 (如: 我覺得父母偏心,可是他們都覺得沒有),但這些都構成我們現在的自己。
這些複雜的內在,過去的前輩們或許稱作地心、洋蔥、或是冰山,但我這裡會用爬山來做比喻,或許更容易了解一些。
這座心靈的巨山,我們不會沒事就去爬,山腳下所呈現的,最容易接觸到的,是我們現在表現出來的性格、反應與應對。但是山腰上、山頂上我們不會常常去注意、被隱藏在層層雲朵後的地方,永遠對山腳都有影響。
我們沒有人是完美的,也都是有缺陷的,但只要日子還過得下去,我們可以安於只待在山腳下,忽視山腰山頂偶爾滾下來的石頭或是流水。但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發現,依循過去,似乎總是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糟、心情越來越不好,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們試著去看書、去找朋友聊天、上網查資料,靠自己的努力,想要爬上山,去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相信的確有些人可以靠自己取得不錯的成果,但是大多時候,我們有些盲點,真的是自己看不到的。答案可能很簡單,簡單到我們的朋友親人都不斷向自己耳提面命,但我們自己就是不能接受。所以重點不只是找到這個盲點,還要找到為什麼您會對這個東西視而不見的原因,不然下一次,還是會再重複類似的錯誤。
心理治療師就是那個嘗試跟我們一起上山去探索這個過程的人。但是他/她跟一般的嚮導不同。
第一,他/她也沒有爬過這座山;治療師依據您的感覺、想法、回憶、反應等等,去推測這座山的走向,設計治療的方向。
第二,治療師也不總是嚮導。有時治療師有可能在前面引導您,但也有可能是在一旁陪伴您,也有可能是跟在您的後面,看您想到甚麼地方去。
第三,治療師(非常)有可能會提出您不想聽,甚至一直迴避的東西: 那條路會通到哪裡去? 我們已經繞過它好幾次了,不進去看看嗎? 我們或許記得,也或許不記得那邊是什麼,但肯定不是您想要多想的東西,我們才會不斷有意無意地去繞過它。
所以,要達到比較深度改變的心理治療,對當事人絕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您不但得自己上山 (治療師不能背您上去的),還可能面對試圖遺忘的東西 (多半不是好事)。這段過程可能會是痛苦的,難受程度甚至高過外科手術,但我們總希望在面對一部分的惡魔之後,自己能夠變得更好、更快樂。比較淺層的問題,或許可以在三個月內達到一些成效;但要取得更多、更深的改變,數年以上的治療也不罕見。
當然,在您沒有準備好之前,治療師也不會逼您上山的。所以治療前期,是很可能都在山腳游移。稍微爬一點,看看熟悉的風景,也許做出一點點調整,然後就先下山。這也是應該的,因為在沒有做好充足準備就貿然上山,是容易遇到危險的。治療的中期,當雙方都了解彼此的能耐,有了足夠的信任,或許可以慢慢往更高的地方去進行探索。治療後期,達到到足夠的高度/深度,做出讓自己滿意的改變,或許就可以慢慢結束治療了。有沒有到達山頂,從來不是治療的重點。重點是您滿意這個新的自己。
依照以上的描述,一些普遍對於心理治療的誤解,也就很容易解釋了;心理治療只是跟治療師聊聊天、吐吐苦水嗎? 的確可以只是這樣,但若您只打算留在山腳下的舒適圈,治療師也真的到不了其他地方。治療師只會給些別人已經提過的建議? 治療師的建議,從來不是答案也不是終點;建議只是觀察您的反應的一種手段。面對這個提議,您會拼命執行、強力抗拒、或是三分鐘熱度等等,對接下來治療師所採取的方向,都會有所不同。如果給個建議就能解決您所有的問題,我們也不需要採用這麼複雜、細膩的治療方式了。
與我們診所合作的醫師與治療師,均有相當多的經驗。這是自費的治療,也得取得雙方均適合的時間,但若是您希望改善自己的治療 (研究指出同時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療效勝過單純的藥物治療),或是希望改變自己,成為一個讓自己更滿意的人,心理治療絕對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