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好看嗎?我足夠好看嗎?》- 游天維醫師
談論美,其實也是談論醜。佛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滿》之中提到:「美沒有什麼明確的用處,也看不出它在文化裡的必要性,但文明卻仍不能沒有它。」
美醜如此直觀,能有什麼好談的呢?
因為,美醜不只屬於個人,而是誕生於群體,誕生於彼此的注視。
青少年時期的身體變化、差異,導致「#容貌焦慮(Appearance anxiety)」出現了更進階的版本,則是所謂的「#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個案會執著在一個/多個身體外觀的不足(即使旁人看起來問題不大),同時還會頻繁地檢查與比較外貌,到了影響其生活的程度。
近八成的個案曾憂鬱/想過自殺,有人頻繁整形、有人足不出戶...身體臆形症不是焦慮症,而是 #強迫症 的一種,對美醜的判斷,成了一種信念。
「別人在注視我,而我不夠好看。」這個念頭一再出現,揮之不去,那是種折磨與痛苦。而有這類困擾的個案,有時並不會來到身心科的診間,而是頻繁地出入於整形外科或皮膚科,動再多刀,總還是覺得哪裡不夠。
適當的心理治療與藥物,是能帶來改善的!不單單停留在美醜的判斷(或把它視為一個無法改變的前提),而是去思考美醜的感受背後,或許曾源於我們經驗過(或是不能去經驗)的什麼,這樣才能觸及內在,那塊真正想改變的部分。
PS. 身體臆形症一直穰我想到納西瑟斯(Narcissus)的神話,無論美醜,一直地注視自己,似乎都是必要的。
👨⚕️ #游天維醫師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p/DBwJ4FfSBnm/
(本篇圖源來自ChatGPT,加上一點編輯)
Ref: Boland, Robert Joseph; Verduin, Marcia L.; and Ruiz, Pedro, "Kaplan & Sadock's Synopsis of Psychiatry, 12th Edition"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