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節變化,會使我憂鬱嗎?》- 游天維醫師
「天冷,心也冷」的這個說法,可不是空穴來風。醫學界很早就觀察到,躁症/輕躁症容易發生在春夏季,而憂鬱,則常常出現在秋冬。並非所有的憂鬱都由季節所導致,但它確實有所影響。對於情緒明顯隨季節波動的族群,還有著「季節性情感性疾患」(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縮寫剛好是SAD) 這個診斷。
但是,為什麼會影響呢?
與血清素有關—在2016年,丹麥發表了一個研究,想要知道在季節變化時,常人與SAD族群的大腦,究竟發生了什麼改變?透過正子攝影,他們發現,在夏天,這兩群人的大腦掃起來,並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到了冬天,就不一樣了!
SAD族群,也就是對天氣敏感者,大腦中的血清素轉運蛋白(SERT)濃度會升高,明顯比常人還高。血清素轉運蛋白,是負責把血清素「運走」的,它的存在,就好像浴缸裡開了一個孔洞,可用的血清素會逐漸流失...
血清素轉運蛋白濃度升高 → 腦中血清素濃度變低 → 人更加容易憂鬱
團隊同時用會談與量表,證實這些人憂鬱的嚴重程度,確實隨著這個變化而增加,這是個漂亮的研究。所以,季節引發的明顯情緒低潮,是會發生的,而且起碼與血清素有關。藥物在這個過程,仍然有一席之地,因為抗憂鬱藥(如百憂解)的作用對象,正是血清素轉運蛋白(SERT),它像個塞子,會把孔洞給堵住;而光照治療,或是補充色胺酸,也都是可以考慮的選項,尤其是前者。
每年一次的情緒低潮,會讓人十分痛苦,因為知道它會來,但又無能為力。若是其背後的原因,可以被認識、被理解,或許,我們也能為此做一些準備。
不只季節,很多事,我們不也希望是如此嗎
游天維醫師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p/DBwJ4FfSBnm/
(本篇圖片來源:ChatGPT,加上一些個人修改)
Ref: Mc Mahon, Brenda et al. “Seasonal difference in brain serotonin transporter binding predicts symptom severity in patients with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Brain : a journal of neurology vol. 139,Pt 5 (2016): 1605-14. doi:10.1093/brain/aww043